🔥澳门威斯尼斯人wns888app-百度百科

省内新闻 详情

一个村庄春天里的希望

2024-03-27 14:39 来源:青海日报 编辑:索南扎西

本报记者 苏 烽 齐延迪

清晨的巴音河畔,微风轻拂,河水潺潺。3月9日,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阳光刚洒在大地上,河西菜市场的喧嚣便开始了。商贩们推着小车,挑着担子,熙熙攘攘地涌入市场,为新的一天做着准备。

在这繁忙的市井中,一个身影格外引人注目——那是巴音河西村党支部书记张海安。他穿梭在各式各样的蔬菜摊点间,时而低头细看,时而与商贩交谈,手中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各种蔬菜的价格。

“张书记,今天乐都辣椒的价格又涨了!”一个熟悉的菜贩热情地和他打招呼。

张海安点点头,眉头微皱:“是啊,豌豆尖也不便宜。不过平菇和西红柿价格还好,咱们村里的货应该能卖个好价钱。”

他边说边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每一个数字都关乎着村里蔬菜大棚的种植收益,每一个变动都牵动着他的心。

离开菜市场,张海安又马不停蹄地前往市区的大型超市。超市里人来人往,他穿梭在蔬菜区,与超市负责人交流着。当得知村里的西红柿和黄瓜深受市民喜爱,供不应求,他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巴音河西村,这个共有村民152户643人的村落,是个蒙古、藏、回、汉等多民族聚居的大家庭。村子毗邻德令哈市区而建,是典型的城中村,耕地面积少、产业发展滞后,4年前,村里还是县上名不经传的贫困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几乎为零。

不过,转机随着党中央和国家的各项政策在巴音河西村的落实落地滚滚而来。2022年,村“两委”成功申请包括蔬菜大棚种植在内的多个配套项目,通过争取少数民族发展资金97万元和自筹资金35万元,村里建设了第一批大棚,并开始了蔬菜种植的尝试。

“首批建成的8栋大棚种了油菜、辣椒、西红柿这些见效快的品种,当年就有了效益。”据张海安介绍,村里曾经有露天蔬菜种植的经验,加上村民们兴头足,很快大棚里的蔬菜种类从刚开始的几样发展到了10多个品种,村集体经济也是首度破十万元大关,巴音河西村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随着大棚数量不断攀升,巴音河西村的蔬菜种植产业日益壮大,形成了颇具规模的产业链。近年来,村“两委”创新性地采用了“党支部+种植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将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户紧密联结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经济利益共同体。

“村里的党员干部敢想敢干,我们也要加把劲把产品品质搞上去。”今年腊月,张海安找到同村的石寿柱,“我们要朝着特色种植更进一步,要不要试试你的蘑菇?”早年在外种植蘑菇的石寿柱和张海安的想法一拍即合。

沿着基地硬化道路来到食用菌种植大棚,掀开门帘,一排排白色的菌棒如小山般堆砌而成,摆放整齐。调节湿度、通风换气、采摘装箱,从凌晨3时到当天下午3时,石寿柱几乎没合过眼。

“市面上基本都是‘巴掌蘑’,像我们现在种的‘平菇8号’叶块呈黑色、肉头厚,营养价值丰富,每个菌棒能产5到7斤,每天的出货量能达到300公斤左右。”手指着大棚里的2万个菌棒,石寿柱笑嘻嘻地说。

到今年3月份,巴音河西村的食用菌种植培育项目从菌棒生产线的建设、培育菌苗、种植食用菌,短短的数月时间,开花结果,每天前来预订的商户络绎不绝。眼下,巴音河西村已经拥有高标准温室大棚26栋,种植的蔬菜种类包括茼蒿、油菜、西红柿、黄瓜、大葱等30多个品种,村里的蔬菜不仅满足了本地市场的需求,还远销周边地区。

“冬天种食用菌、绿色蔬菜,夏天种有机蔬菜、水果,这样大棚就不用闲置,每个大棚一年就能不断增收。”张海安充满信心地说,2024年我们还要新建36座温室大棚,继续扩大蔬菜种植规模,延伸食用菌种植培育产业链,让村里的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阶段。

张海安的信心是有底气的。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从棚户区危房改造和易地搬迁到城乡融合发展的扎实推进……4年来,党和政府的各项重大决策部署让这个小村庄如春风化雨般,硕果累累:全村152户村民搬进甘南小区的集中安置点,住进高楼,生活水平发生质的改变;村集体产业发展顺势而起,特色蔬菜种植拨云开雾,2023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万元。

如今,穿行在巴音河西村的蔬菜大棚种植基地小道上,只见一排排整齐的大棚矗立于田野,阳光透过透明的棚顶洒落在绿油油的蔬菜上,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大棚内,村民们有的在浇水,有的在施农家肥,脸上充满了期待。


热门新闻

XML 地图